我生平第二次出國去紐約(第一次是去東京),
進了當代藝術館,發現我一件作品也看不懂,
美麗的油畫當然是藝術,但一張椅子靠在牆角,牆上寫滿注釋也算藝術??
這對我這個美術科系畢業的學生打擊委實太大!
回國後,我發憤考進視覺藝術研究所,這個研究所以研究近120年的藝術作品為主,這段時間點的作品叫「當代藝術」;梵谷的年代則是「現代藝術」。
兩年下來,我學到了比較多解讀當代藝術的切入角度;
但就像電腦發生問題時,工程師比我們有更多切入點去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但並不代表能治百病一樣,
我解讀當代藝術的工具是比一般人多了一點點,但對它的全貌也只是一知半解,
因此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自然很好奇作者要怎麼簡單用一本書教大家看懂泡在福馬林的小綿羊也算藝術(這不是動物標本嗎?他憑什麼賣幾百萬英鎊?)
回來翻了幾頁後發現,這書名取得有點誤導讀者,
作者並不是在教大家讀懂當代藝術,他們甚至不認同多數的當代藝術,
這本書實際上探討的是當代藝術如何行銷!
許多對當代藝術有一點概念的人都有相同的問題,
那些從事所謂「概念藝術」或「表演藝術」的人,在展覽過後,什麼作品都不曾留下,他們要靠什麼過生活?
傳統藝術家靠賣畫維生還比較容易理解。
作者們因為本業就是藝術史研究者/藝評,瞭解當今藝術界運作的模式,
他們直言不諱藝術市場裡還是繪畫作品當道,
豪宅的牆面很需要賞心悅目的畫作(我若是富可敵國,一定買幾幅羅斯科回來配式樣簡單的傢俱!)
連雕塑作品都不太好推,更別提只是一堆電子裝置,或一段錄影,的作品了。
我還記得看過一個「對植物說話」的概念裝置,
作者的靈感來自於,經常對植物說話可以促進生長,
於是她做了一個裝置,就是你在電腦上鍵入話語,電腦能把文字轉化成語音,對植物放送這段話。
觀賞者們輸入的話語都留有紀錄,
只見螢幕上充滿了來自世界各地參觀者留下的「你要好好長大哦!」之類的加油和祝福,但這植物卻垂頭喪氣,奄奄待斃,
因為博物館裡沒有日照,植物長得好才怪哩!
當代藝術家能在大專院校謀得教職的話,算是最好的下場了,
多數當代藝術家還是都保有其他的工作,
雖然可以四處參加比賽賺獎金或申請補助,但年齡會有限制(多數是35歲)。
作品要賣得出去,最重要的還是知名度,
美好的事物媒體不感興趣,所以越聳動越好,
這是不是一下解開前陣子有青年在街頭「以藝術之名,穿衣表演炒飯」之謎?
先把名氣打響比較重要。
但他沒有思考這個行為的後果,媒體是上了,但他將來就算有嚴肅的作品,收藏家可能會因為他的惡名而止步,凡事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成名的道路崎嶇難行,先跳過這段,來看看已經成名的好了,
我最喜歡的艾未未是當今藝術界最擅長自我行銷的藝術家之一,
「反中共極權」是可以在普世間獲得共鳴的一個理念,
這個作品叫「透視法」,
傳統的素描會用筆和作畫的主題間作視覺上的比例調整,
但艾未未用中指對著天安門,讓我第一次看到這東西笑個半死。
他的作品作工也都非常細緻,
原來那是助理的傑作!!
仔細想想,他每天在媒體上和中共脣槍舌劍,偶爾還要蹲蹲牢房,哪來時間組裝幾百輛腳踏車或去海邊撿飄流木?
一定是一聲令下就有助理會去幫他完成構想啊!
書中也描述了藝術拍賣公司為了衝高藝術品價格,
會派人在台下用高價買回自家的作品,幾年後再拿出來賣;
或收藏家自以為買了林布蘭的作品,實際上有可能是某位俄國藝術教授的習作!
林布蘭在市面上的作品三幅有兩幅是假的,
就像我從不相信梵谷有那麼多作品一樣,
我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至少看過五幅略有不同的「我的房間」,
有的人辯稱他是同一主題一直重覆畫,
但畫布很貴,如果他對自己的作品有不滿意的地方,可以在同一張畫布上蓋上油彩,修改到自己爽為止。
參觀過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的人應該都有相同的疑問,
他真的有精力創作這麼多作品嗎?
這個美術館和台北市立美術館差不多大,裡頭只展他一個人的作品,
別忘了他還同時在全世界各地開展,
會是真跡我頭斬給你!
博物館和收藏家之間的關係也令人玩味,
這對我而言,就像影藝記者出書爆料藝人/經紀公司/媒體間互動的秘辛,非常有趣,是近期我看了收獲最多的一本書!